房县地名谈——化龙堰镇
| 招商动态 |2016-01-08
化龙堰镇田园滴翠绿
地名由来
在化龙堰镇有两个关于化龙堰地名由来的神话故事流传很广。一个故事是相传东汉名医费长房寻仙得道学成归来时,由于相距家乡千山万水路途遥远,师傅送他一根竹棍手杖让他骑着手杖回家乡,费长房回家家后竹棍手杖落入深潭化成了一条金色的巨龙,化龙因此而得名。
另一个关于化龙堰镇名称的由来则仍然于龙有关。在很久以前,化龙堰镇原本的名字叫“刑家摆”离邢家摆两里多远的仓黄沟,仓黄沟的黄龙潭里面住着一条恶龙,每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时都要吃一对童男童女,水仙就给受害童男童女的父母托梦,在摆下筑九道堰,堰桩上安插上莲花尖刀,隐没水面以下,待黄龙作恶时让它碎尸万段,从此老百姓不再受黄龙的残害了,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此邢家摆更名为“化龙堰”。
唐中宗故居
悠久历史
化龙堰历史悠久,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在此留有遗迹。相传诸葛亮在化龙堰镇长旺村驻扎过军队打过仗,有对联为证:“汉诸葛驻军马观桃园长望西川,费长房骑化龙经茅坪显圣下店”,对联中巧妙嵌入当地地名:“军马、桃园、长望、西川、化龙、茅坪、显圣、下店”,这些地名沿用至今,和三国故事一脉相承,全联对仗工整,丝丝入扣。此外,三国时期,张飞、关羽、孟达出川、入川曾经过此地;唐朝皇帝中宗李显被武则天贬到房州(今房县),在化龙堰镇古城村修筑城池,居住5年,后迁居到房县城。至今化龙堰镇古城村仍有庐陵王城遗址,当地的“擂鼓台”“四妃湾”等地名见证了这段历史。明末李自成兵败入陕,曾在此小住;民国时期冯玉祥讨蒋也经过此地;1931年贺龙将军在房县建立苏维埃政权;1944年中原突围李先念部经此地,西上竹山。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
集镇建设
旅游文化
化龙堰镇是历史文化名镇,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在城镇建设、房屋建筑上体现了庐陵王文化和民族特色。唐朝庐陵王故居位于古城村,庐陵王文化挖掘潜力巨大;汪家河水库、观音台古庙景色秀美;长望村是回族聚居区,民族文化特色鲜明;渭沟之南的木佳沟峡谷幽长,瀑布叠韵,奇岩异洞,鸟语花香,景色之美令人叹为观止,康顺电站和祥和电站在这里因水而生,木佳沟附近的上当河是房县有名的小集镇,镇上有雕梁画栋的老宅,还有名木古树——“鸳鸯柏”。
核桃产业发展迅速
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亿元企业华新水泥
山羊产业富民增收
交通进一步完善
经济发展
201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23.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5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5.02亿元,财政收入2867.4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招商引资5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79.85元。
全镇有大小企业727家,从业人数3300人。其中:工业371家,农业8家,其它348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5家,中小企业15家,小微企业(含个体)707家。华新水泥、锦祥矿业、华升建材等企业成为纳税、就业主体,建材、商贸、服务等领域日趋兴起,全镇基本形成了建材、纺织、矿业、物流四轮驱动的工业发展格局。2014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0.55亿元。
化龙堰镇产业基础深厚,被确定为“房县中部综合产业区”和“核桃产业大镇”。截至2015年3月,全镇发展核桃2万亩,发展设施蔬菜基地500亩,发展连翘、桔梗、无花果等果药基地2500亩,培植药材加工企业1个,实现了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基地1个、养鸡场4个,养殖大户60余户,全镇山羊饲养量达到4.2万只。全镇形成了“果、药、猪”三为主,“羊、菌、菜”三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
编辑||幼楠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