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语境下的旅游扶贫
| 招商动态 |2016-07-31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全域旅游中,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全域旅游目的地指的就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够全面动员(资源)、立足全面创新(产品)、可以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地。从实践的角度,以城市(镇)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尺度最为适宜。
一、全域旅游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先导和主线,实现城乡统筹和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全域内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旅游景区全域联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从而完成产业要素优化配置,确立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全域旅游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更广的发展平台。对外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打破区域限制,让所有景区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提升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以整体品牌统领区域旅游形象。对内以分品牌突出地域特色,组成互为呼应、各具特色产品体系。
1。全域旅游有利于乡村旅游的统一规划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可以突破小、散、杂的局面,使全域连城一片,集中力量做好主要项目,在“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争取旅游合作社内部实行资金补助政策,在农户发展农家乐、家庭农场或提升旅游硬件设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时,及时申请补助资金,实现互助互补、共同发展。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完成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乡村各类资源景观化工程、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程和乡村旅游环境提升工程等。
2。全域旅游有利于乡村旅游遍地开花
通过节庆活动可以快速提升人气,但如果单打独斗就会造成区域内的资源重复开发或相隔时间较长,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全域旅游则可以实现节庆活动的连续性开发,囊括全年各个时段。如西昌2月举办踏青活动,3月游览“桃花节”、“梨花节”、5月到樟木乡尝樱桃,到月华乡采摘油桃,6月到川兴品蜜桃,7月到高枧看荷花,9月到大德采摘石榴等,以及德昌、冕宁等县举办樱桃节、桑葚节、民歌节、油菜花节等活动,实现全年有节庆,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二、全域旅游成为旅游扶贫的重要途径
1。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
在全域旅游思维模式下,实现“拓景扩容、多点多极“全域发展,利用重点景区、重点资源、重点项目构建产业链条,推进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使旅游产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助推器”和“新引擎”。带动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加工服务、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利用产业支撑促使居民的腰包鼓起来。扶持特困群众发展观光农业、特色种养业和农家乐,实现自主创业、稳定脱贫。
开展特色农业种植基地成为“以旅带农“的一个有效途径,如特色水果种植基地、特色花卉种植基地等,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专业合作社,在种植技术、人员培训、市场销售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产销一体化发展。如九寨沟县通过成立脆红李专业合作社,300亩脆红李种植基地每年实现产值300 余万元,帮助当地农民脱贫。
2。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自我造血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集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水、电、路,服务中心、停车场、环境整治等基础工程,而这本身也是民生工程,是政府必须投资建设的综合性项目。通过改善区域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造血功能,扩大招商引资。同时,从投入—产出比来看,通过旅游产业本身的经营效益也可以在短期内回收成本。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针对贫困户,实施危房改建,按照旅游统一规划要求实现一步到位。
3。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
通过开办免费技能培训,引导村民上课,使村民具有一技之长,为其就业搭建平台。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快速实现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技能型人才的转变,实现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地“消化”。宝兴县通过开展全域旅游发展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300余家,累计引导农民群众转变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000余人,2014年,宝兴全县共接待游客9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386亿元。九寨沟县从2014年发展全域旅游以来,全县已成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830名就业,实现劳务收入1.97亿元,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三、全域旅游扶贫的主要措施
1。金融机构整合解决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一直是扶贫的难点和重点。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各个区域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按照资源优势划分项目和产业,通过项目和产业获得更多的发展基金。2015年8月在“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国家开发银行发布了支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的优惠政策,中国农业银行也发布了支持全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创新产品和优惠政策,这些利好政策都为全域旅游扶贫带来了新的融资渠道。
在获得扶贫基金支持的同时,实现“财政资金直接补助+贷款贴息+社会金融机构”多元资金整合渠道。推行“农旅贷”项目,支持个体农民参与旅游产业,积极争取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扶贫项目和小微项目,项目带动产业,先富带贫困,在干部带头参与旅游的引领下,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参与旅游经济。
2。“滴灌式”帮扶确保精准扶贫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找准对象,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摸清家底,找到致贫原因,并对其实施“滴灌”式帮扶。精准扶贫是旅游扶贫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区域扶贫中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并且有利于贫困人口永久脱贫、长期致富。宝兴县采用干部驻村的方法,针对贫困户,对口干部帮扶联系,建立干部驻村工作日志和台账,深入实际帮助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发挥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组“输血管”和“总漏斗”的作用,做到“精准滴灌”。
3。股权参与确保效益共享
引导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以农村土地、林权、房产等资源,按照现行土地流转或征地撤迁补偿标准,试行“保利而无投票权”的入股模式参与旅游开发。尤其对于无劳动能力和再生能力的扶贫对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定期适当提高“保利标准”,确保其共享旅游成果。
引入市场力量发展全域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自我造血的关键。在旅游企业的带领下,村民通过自己的资金、土地、资源、人力、智力等要素入股,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授之以渔,长期脱贫。旌德县三溪镇与江苏康富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签订路西旅游合作开发协议,将路西景区交给该公司经营,经营性项目由村集体经济公司和康富源公司共同参股开发。这样村集体除了可以获得每年的固定承包费外,在经营收益达到50万元以上还可以进行分红。为了实现效益共享,还要求该公司每年安排不少于路西民宿最大承载量50%以上的游客,保证民宿经济真正产生效益。
4。政策倾斜提升旅游扶贫的积极性
要鼓励旅游扶贫就首先必须对其实行政策倾斜性扶持和照顾,包括招商中给予更大的优惠政策提高融资力度,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确保旅游用地。如湘西州一方面特许发行湘西旅游建设债券,以县级旅游融资平台和通过州级平台融资,提高融资的力度;另一方面规定除永久性建筑用地外,对用于生态保护、修复的用地和旅游公路建设用地,实行流转性征收或只征不转、不办理用地审批。
同时,将全域旅游规划最大限度地纳入省、市“十三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将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休闲度假区或4a景区建设资格的骨干景区旅游公路,全部纳入国家交通建设“十三五”规划,由交通部门统一实施或工程完工验收后按一定标准给予资金补贴。
全域旅游为乡村旅游发展和提升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实现旅游扶贫,。对一些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优先安排就业,参与旅游劳务,实施就业型扶贫;对一些有头脑会经营的农户,扶持开办农家乐、种养特色农产品、开发旅游商品等经营项目,实施经营性扶贫;对一些无劳力、不会经营的农户,则利用他们现有的土地、房产等资产入股,通过分红收入,进行资产性扶贫。
连接:全域旅游九大转变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
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更多精彩热文
“旅游+”业态融合,看山东日照怎么做
旅游研究—旅游扶贫的误区
全域旅游的本质与核心
地方在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吴小平:旅游扶贫开发规划的八个要点
王兴斌:李金早局长的“七个最担心”源于何处
关于全域旅游的九个疑问
四川将建大熊猫生态旅游环线,“熊猫老家”未来申遗
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有方向了。。。